云端育人,匠心织翼。近日,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教研室围绕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与课堂互动设计”主题,开展了一场深度教研活动。教师们化身“云端领航员”,以“情境化教学重构、智慧化课堂赋能、个性化发展导航”为经纬,共同绘制新时代民航服务人才培养的立体航线图。

一、情境淬炼:在万米高空“实战”中成长
“Ladies and gentlemen, we are experiencing turbulence…”实训室内,2022级学生高煜娜正置身于模拟机舱的剧烈颠簸中。她需在20秒内完成中英文双语广播、安抚旅客情绪、协调应急物资分配等复合任务。这是《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》课程“压力情景链”教学法的缩影——教师团队将雷雨备降、急救处置等50余个真实案例拆解为“闯关式”实训模块,让学生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锤炼职业素养。
教育场景必须比真实客舱更严苛。课程负责人朱晓彤(企业讲师)展示了一组数据,通过引入航空医学研究所的舱压变化模拟系统,学生在低压缺氧环境下的服务失误率下降了37%,“唯有在极限情境中锻造肌肉记忆,方能成就空中服务的从容优雅”。
二、智慧赋能:让课堂成为双向奔赴的星图
青年教师缪佳芮点亮电子屏,向教研室成员展示《民航商务英语》课程的“雨课堂”智慧图谱——课前预习视频中嵌入了20处民航广播听力彩蛋,学生扫码完成“云端值机”即可解锁专属学习档案;课中弹幕提问如航班信号灯般实时闪烁,“机上急救术语接龙”“特情广播词填空”等互动模块让知识在指尖流转;课后,系统自动生成的“语音语调热力图”精准标注每位学生的发音薄弱点,教师可一键推送《客舱英语纠音指南》定制包。
“技术不应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师生对话的催化剂。”副院长傅兴指出,技术应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撑,“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精准执行手册,又能温暖传递人文关怀的‘双翼型’人才”。
“教育不是单向灌输,而是师生共同编织的云锦。”院长邵恒在教研总结中强调,当教师从“知识权威”转型为“成长伙伴”,当课堂从“标准化车间”进化为“创新孵化器”,便能真正激活民航英才培养的“引擎”——这既是回应航空业智能化转型的时代命题,更是践行“教育强国,民航报国”使命的生动注脚。